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
北投 焚化爐觀景台{初稿}
雙溪舊河道***步道
水岸林植物之美
三腳渡尋訪
天德宮長五公尺、寬四公尺半,結構工程由當地的龍舟師父阿正師負責調度施作,在廟基下方以千斤頂做平台,能向上舉昇兩公尺,並可用台車載離,廟身很輕,五個人就可以抬起來,可在緊急狀況下躲避洪水。[摘錄自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VJRapz2eXQOEiejTh1A-/article?mid=309]
聞中外,且為北台灣唯一之手工龍舟產製者新增 |
三腳渡碼頭
三腳渡」-台北市最後一座碼頭,一個被遺忘已久,卻是蘊藏豐富生命力,也是見證台北變遷的重要據點。其位於基隆河畔、承德橋後港墘一帶,因早年做為葫蘆堵、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,是當時基隆河上唯一的三角渡船頭 而得名。
早年「三腳渡」除了具有連結街庄的交通功能外,也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所,船隻聚集在渡船頭,居民在河邊養鴨、在河裡耙蜆仔和捕魚,其生活方式與三腳渡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「三腳渡」興衰史
早年「三腳渡」除了具有連結街庄的交通功能外,也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所,船隻聚集在渡船頭,居民在河邊養鴨、在河裡耙蜆仔和捕魚,其生活方式與三腳渡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「三腳渡」興衰史
- 渡船時期
「三腳渡」土名為「後港墘」,因連結社子、劍潭、大龍峒,隨著土地的墾殖、 村庄與街庄的形成,以及保安宮 的建立,使得社子與大龍峒的連繫更為緊密,三腳渡也顯現出重要性。 清光緒五 年 ( 1879 )正式於 「淡水縣輿圖」將地名標出。為劍潭、大龍峒 、葫蘆堵 三地間往來的交通要道,最繁榮的時候船隻高達兩百多艘。
三腳渡天德宮
台灣唯一可移動的廟宇-「天德宮」傳奇
隨著三腳渡的興衰,位於台北市後港墘三腳渡的天德宮,原本是一座臨時搭建的鐵皮屋,供奉著七十多尊被人丟棄的落難神明,但由於天德宮位於河川行水區堤防內,信眾們常常要載著神明躲官府,以避免神明被水利單位告發。唯躲藏不是辦法,經天德宮重建委員會及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多年構思,決定以裝置藝術的形式重建天德宮。
因三腳渡碼頭附近地區潮差大,大潮時河水漫過碼頭,水深及膝,颱風來襲甚至淹沒一層樓高。重建委員會根據周邊的環境與條件,將天德宮設計成一座可以升降、搬遷的行動廟,以符合水利法防汛應變的要求,同時以裝置藝術的方式雕琢彩繪廟宇,讓天德宮成為一座藝術廟。
天德宮長五公尺、寬四公尺半,結構工程由當地的龍舟師父阿正師負責調度施作(延伸閱讀),在廟基下方以千斤頂做平台,能向上舉昇兩公尺,並可用台車載離,廟身很輕,五個人就可以抬起來,可在緊急狀況下躲避洪水。
隨著三腳渡的興衰,位於台北市後港墘三腳渡的天德宮,原本是一座臨時搭建的鐵皮屋,供奉著七十多尊被人丟棄的落難神明,但由於天德宮位於河川行水區堤防內,信眾們常常要載著神明躲官府,以避免神明被水利單位告發。唯躲藏不是辦法,經天德宮重建委員會及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多年構思,決定以裝置藝術的形式重建天德宮。
因三腳渡碼頭附近地區潮差大,大潮時河水漫過碼頭,水深及膝,颱風來襲甚至淹沒一層樓高。重建委員會根據周邊的環境與條件,將天德宮設計成一座可以升降、搬遷的行動廟,以符合水利法防汛應變的要求,同時以裝置藝術的方式雕琢彩繪廟宇,讓天德宮成為一座藝術廟。
天德宮長五公尺、寬四公尺半,結構工程由當地的龍舟師父阿正師負責調度施作(延伸閱讀),在廟基下方以千斤頂做平台,能向上舉昇兩公尺,並可用台車載離,廟身很輕,五個人就可以抬起來,可在緊急狀況下躲避洪水。
淡水河三腳渡河水面{初稿}
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訂閱:
文章 (Atom)